您好,欢迎进入云顶集团游戏官网!

全国咨询热线

020-88888888

您的位置: 主页 > 新闻中心 > 公司资讯

大气水土地排污压力趋大 “红线生存”进逼中国|云顶集团游戏官网

发布日期:2024-01-19 06:45浏览次数:
本文摘要:一道道红线摆在我们社会发展的面前 雾霾犹在,沙尘又来。

一道道红线摆在我们社会发展的面前 雾霾犹在,沙尘又来。2月28日的早上,北京城笼罩在一片“灰黄”之中。

市民们“淡定”地戴上口罩,匆匆出门上班;虽颇为无奈,却已见怪不怪了。然而对空气质量的担忧正在蔓延。据中国气象局统计,与常年同期相比,中东部大部地区雾霾日数普遍偏多。2月,江苏、河南的平均雾霾日数分别为13.7天、9.9天,均为1961年以来同期最多。

“雾霾的出现有气候等多方面的原因,但从根本上来说,还是由于污染物的排放超过了大气可以自净的能力。”环保部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夏光告诉记者。3月1日起,我国京津冀、长三角、珠三角等重点区域的19个省、区、市的4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,开始实施大气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,严格控制大气污染物新增量。

这并不是一种临时的应对之策。前不久,环保部在对外公布的《环境空气细颗粒物污染防治技术政策(试行)征求意见稿》中提出,拟实行PM2.5排放总量控制制度。如果我们把类似的“总量控制”“底线控制”称为红线的话,就会发现,这样的红线正在越来越多。最近划定的是“能源红线”。

今年1月,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,研究部署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工作,提出到2015年,全国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40亿吨标准煤左右,用电量控制在6.15万亿千瓦时左右。去年划定了“用水红线”。

到2030年全国用水总量控制在7000亿立方米以内,用水效率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,主要污染物入河湖总量控制在水功能区纳污能力范围之内,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提高到95%以上。此外还有大家熟知的18亿亩“耕地红线”;大家不太熟知的机动车“氮氧化物排放红线”“入海污染物总量红线”“二氧化碳强度红线”等等,红线已经不再仅仅是一种政策,而成为我们生产生活的一部分。

夏光说,资源环境红线会越来越多。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,要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、水资源管理制度、环境保护制度。“什么叫最严格?就是体现在各种规定、各种标准、各种限制上,这就是红线。” 红线的增多,表明我国的发展在很多方面已经逼近了资源环境的极限。

对此,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陆大道院士忧心忡忡。他了解到这一采访话题后,带病在医院病房接待了记者。“不划定红线能行吗?我们不能跟美国比,美国年人均消耗生活能源十几吨标准煤,我国现在还不到一吨标准煤。

要按美国那样去消耗,我们能承受得起吗?”陆大道说,不仅仅是能源,包括水资源、耕地资源的使用,都要考虑现实国情。“我们最大的国情就是人口多,虽然资源总量不少,但任何资源被这么庞大的人口一除,都显得相对不足了。”陆大道说,我们必须对此有清醒的认识,这是关系中华民族长远发展的根本问题。

以水资源为例。我国人均水资源量只有2100立方米,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28%。全国年平均缺水量500多亿立方米,三分之二的城市缺水,农村有近3亿人口饮水不安全。

水资源过度开发问题突出,不少地方水资源开发已经超过承载能力。环境问题同样如此。

大气、水体、土地都承受着越来越大的污染物排放压力,在一些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,城镇附近的河流几乎没有一条不是臭的,水质全是劣V类甚至更低。前不久多地“悬赏环保局长下河游泳”,正是对这一现状的无奈抗议。红线已经不可避免地要与我们共存,我们不仅要被动地去适应它,更要主动地去捍卫它。

“这是发展逻辑的一个根本变化。”夏光说,长久以来我们假定发展只是资金、人力等要素的投入,现在则必须要把环境资源的限制考虑进去。

这一变化不是简单的环境治理、生态修复、资源节约等等,而是一场深刻的社会改造运动。夏光认为,十八大报告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,落脚点在“文明”二字上。

这不仅要求政府成为“绿色政府”,在决策中、执行中有环境资源意识,也要求整个社会的环境意识提升、环境权利觉醒,这将是一个长时间的过程。“要在教科书的第一页,翻开就能看到我国资源环境的严峻形势。”陆大道说,只有从孩子抓起,从小树立牢固的节约意识、环保意识,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。

希望红线的增多能引起我们更大的警惕和戒惧,但并不是圈定我们发展的空间。“事实上,压力就是动力。我国是世界上最具有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动力的国家。

”夏光说,尽管这条路会很长、很难,但他充满信心。(《半月谈》记者 高远至)(编辑:SN052)。


本文关键词:云顶集团游戏官网

本文来源:云顶集团游戏官网-www.stayhomemobility.com

Copyright © 2003-2023 www.stayhomemobility.com. 云顶集团游戏官网科技 版权所有备案号:ICP备96969119号-6网站地图

扫一扫咨询微信客服
020-88888888